
以“扶摇”为主题的第十二届乌镇戏剧节,在保持专业性、国际性、当代性的同时,综艺的加持、戏剧孵化单元“起跑戏剧”先剧本围读后演出的新玩法,变相拉长了今年戏剧节的时间周期,令其出现长尾效应。在剧本围读阶段收获好评的《农庄馆客人》,将于12月初在乌镇大剧院完整呈现,由杨婷导演,黄磊、何炅等主演。它聚焦历史题材,内核严肃深刻,从戏剧节的欢乐气氛中延伸出一抹有分量的思辨色彩。

古镇嘉年华
短暂地“生活在别处”
乌镇戏剧节自2013年创办以来,在特邀剧目、青年竞演、小镇对话、古镇嘉年华等内容外,逐渐增加戏剧集市、朗读会等新单元,并广邀明星现身打卡,召集从戏剧节脱颖而出的青年戏剧人录制综艺、举办艺术展等。今年还增设了戏剧孵化单元“起跑戏剧”,同时将更多单元内容安排在集中的景区空间中进行,用更为丰富新颖的内容与形式,邀请观众沉浸参与。
每年十月,本是小众艺术的戏剧主导着古镇的节奏,为来来往往的人们提供短暂“生活在别处”的可能性。即使是对戏剧所知不多的游客,也能借助在桥头巷尾上演的众多免费节目,感受文艺的乐趣。每年的古镇嘉年华都会有几个节目让游客开心不已,火爆出圈。如今年的巡游剧目《小王子》《鸟人与他的奇美拉乐队》人见人爱,在社交媒体刷屏。
在营造热烈欢乐氛围的同时,乌镇戏剧节没有削弱它的专业与敏锐。今年上演的剧目中,有国际经典佳作、史诗巨制,给中国创作者带来启示;有的作品反映出中外戏剧人处理历史题材、社会议题时不同的创作侧重;有的则展示乌镇戏剧节对青年戏剧人的培养和优质内容的孵化成果。
今年乌镇戏剧节的开幕大戏,德国当代戏剧大师卡琳·拜尔导演、剧作家罗兰·施梅芬尼编剧的《人类之城马拉松剧》,是汉堡德意志剧院举全院之力打造的鸿篇巨作。该系列包括《序幕/狄奥尼索斯》《拉伊俄斯》《俄狄浦斯》《伊俄卡斯忒》《安提戈涅》五部曲,总时长超过九个小时。通过重新演绎古希腊悲剧,表达对人类社会和人类命运的当代叩问。其中第二部《拉伊俄斯》由德国女演员莉娜·贝克曼独自完成,借助面具、妆造等手段一人分饰多角,极具爆发力和表现力。
“戏梦粮仓”单元去年首度亮相时,六部剧目均出自男导演之手,今年刚好相反,六位女导演在具有历史感的北栅粮仓,用六部时长均为一个小时但风格迥然的作品,完成女性视角的表达。其中既有对经典文本、历史人物的重塑,也有对热门社会议题的探讨。如朱虹璇编剧、导演的《明堂夜雪》,打破武则天痴迷权力的既往形象,让她与不同时空中的自我对话,突出塑造她敢于掌控自己命运的一面。
《农庄馆客人》
欢乐包裹着严肃
今年乌镇戏剧节的火爆,与历届积攒的口碑、本届的特色亮点等有关,同时也离不开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新一季的开播,对乌镇戏剧节的浪漫化展现。
作为一档具有较高国民度的综艺,《向往的生活》时隔近三年回归推出的第八季,将“蘑菇屋”安置在了乌镇。虽然屋子依旧坐落在田园之中,核心成员不变,但以“戏如人生”为主题的这一季,明星们不再干农活,他们的生活围绕戏剧与乌镇戏剧节展开。主人与客人经常去乌镇大剧院的排练厅参与、观看排练,甚至众人吃饭闲谈时,聊的也是戏剧。从没演过话剧的年轻艺人,也被拉着一起排练《农庄馆客人》。
《农庄馆客人》是一部以二战末期为时代背景,探讨科学伦理与人道主义危机的严肃作品,在本届戏剧节进行剧本围读时引发关注。观众在飞机轰鸣声、现场演奏营造的氛围中,跟随演员亦庄亦谐的表演进入剧情,带有思辨意味的扎实文本释放出强大的能量。
1945年4月底,盟军攻占柏林,希特勒自杀。两个多月后,海森堡、魏扎克、迪布纳、巴格、哈恩、冯·劳厄等六位德国科学家,因为被怀疑为纳粹制造原子弹,被盟军秘密带到英国剑桥郡幽静的乡间庄园农庄馆。盟军表面上把他们视为英国女王的客人礼貌相待,实际上是将他们囚禁于此,用秘密录音的方式记录他们的所有谈话。这个情况维持了七个月。
同年8月6日,美国向日本广岛投下原子弹,六位科学家由此开始讨论:是否真的打算为希特勒制造原子弹?是否希望德国率先研制出原子弹?希望在哪个国家继续从事科研工作?这些内容也被录了下来。
1992年,农庄馆的秘密录音档案公布于世。英国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凯瑟琳·莫尔根据解密的录音档案写成剧本《农庄馆客人》。内容围绕六位科学家在农庄馆的生活与谈话展开:他们与外界的联系被切断,甚至与家人也无法通信,只能下棋、弹钢琴、排演喜剧,自娱自乐打发时间。同时因为政治立场和学术理念不同,大家各怀心事又冲突不断——
因创建量子力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海森堡,是希特勒铀俱乐部的负责人。他非常热爱德国,但对纳粹的立场并不明确。迪布纳与巴格都加入了纳粹党,当过铀俱乐部头目的迪布纳是心甘情愿,冷漠的他毫不在意因此被其他人孤立;家境贫寒的巴格为的是改变家人的生活处境,他敏感又脆弱,心怀愧疚,经常躲着迪布纳,却又想得到老师海森堡的认同。魏扎克是海森堡的同事与好友,他藐视迪布纳,同情巴格,不过也会作为和事老调和同僚之间的矛盾。冯·劳厄没有加入铀俱乐部,他性格暴躁,坚决反对纳粹,对迪布纳与巴格嗤之以鼻。哈恩性情温和,虽然反对纳粹,但对迪布纳却很友好。
广播中传来美国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并轰炸日本的消息。他们无比震惊,先是求证消息的真假,继而陷入指责攻击、争论不休、辩解开脱等混乱局面。
《明堂夜雪》
透过迷雾寻找真相
在这样的极致情境下,扭曲的表达甚至谎言难免出现。因此,六位科学家的真实想法,仍是萦绕在历史学家与科学家脑海中的谜团。作为核心人物的海森堡,一直向纳粹政府强调制造原子弹困难重重,但他没能成功的根源,是否真是因为客观难题?或者如他所讲,所谓的困难,只是他故意拖延的策略,为的是避免纳粹制造更多的人间惨剧?又或者,是因为他的无能?
海森堡这一人物,也出现在同一题材的另一部戏剧——英国剧作家迈克·弗雷恩的《哥本哈根》中。剧中他对恩师玻尔说,“处在非正义一方的国家的百姓们会不那么热爱他们的国家”的观点是错误的,并以“德国是我寡居的母亲、难处的兄弟、妻子、孩子”等比喻,抒发自己对德国的热爱。《农庄馆客人》中,海森堡对纳粹的态度虽然比较暧昧,但也明确表示热爱德国。或许他极其渴望为纳粹研制出原子弹,让德国立于不败之地,但因能力不足没能成功。
不过这只是个人的揣测,真相仍被历史的迷雾遮蔽着。就像《哥本哈根》中,在德国占领丹麦后,海森堡来到哥本哈根拜访老师玻尔,他的目的到底是想要劝说玻尔放弃不与纳粹合作的立场,与他一起为德国研制原子弹,还是想要告诉玻尔,德国不会制造原子弹,希望老师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让反对德国的国家也放弃研制原子弹,时至今日仍然是众说纷纭。
可以明确的是,哈恩得知美国利用他发现的核裂变原理研制出原子弹并在广岛投放后,深陷自责,痛苦不堪。人间悲剧已经发生,哈恩什么也不能改变。但这段历史非常有必要回望,它能够唤起今天的人们关于伦理与责任、良知与野心、科技与罪恶等话题的思考。
诺兰拍摄电影《奥本海默》的原因,也是因为被历史深处的人性黑洞触痛:加入美国“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们,明知道按下试爆按钮可能发生核链式反应失控,继而有点燃大气毁灭世界的风险,可还是按了下去。当下,改变世界与人类命运的科技与狠活越来越多,为了避免再次发生“奥本海默时刻”,人类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教训。
文/梅生
供图/乌镇戏剧节
编辑/胡克青
途乐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