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发布通告,自2025年12月1日起,灵隐飞来峰景区(含灵隐寺、永福寺、韬光寺)实行免票政策。游客只需提前线上预约,即可免费进入景区,而以往进入飞来峰景区需购买45元门票,进入灵隐寺需另行购买30元香花券。
灵隐飞来峰景区免票,看似要“舍弃”一大笔收入。据统计,2024年灵隐飞来峰景区客流总数1088.31万人次,截至今年11月13日,客流总数约为1006.48万人次。免费以后,这笔可观的收入就没了。但换个角度看,游客省下的门票钱,很可能转化为餐饮、住宿、交通、购物、文化体验等方面的消费。
舍小利以谋大局。这笔账,杭州早在23年前就算明白了。杭州曾提出“241算法”:每名游客在杭州多逗留24小时,当地旅游年综合收入增加约100亿元。事实亦是如此。杭州的旅游年综合收入从2002年的294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450.3亿元。不囿于一景一票,可以拼起更广阔的文旅产业版图。
免票不仅是一种经营策略,也是一种形象塑造。这一政策真正实现了“还景于民”,既吸引更多游客“零门槛”走进景区,也营造出开放、包容、友好的城市氛围。当一座城市收获好口碑、拉满“好感值”,自然也就具备了人才“引力”、累积起发展动力。
放弃门票收入,并不意味着放弃管理责任。景区失去了门票这一“铁饭碗”后,就必须在优化游客体验、延长产业链条、丰富消费业态方面下更大功夫。比如,灵隐寺免费开放后,预约系统能否承受瞬时大流量冲击?周边交通是否会出现拥堵?这些问题都需提前谋划应对。
近期,已有不少景区进行了类似探索:安顺黄果树、江西庐山等多个旅游景区实行“一票游多日”;苏州周庄古镇推出“一次购票,终身免费”政策。从“卖门票”转向“卖服务、卖体验、卖文化”,不仅精准回应了游客的现实需求,也倒逼景区探索更多元的盈利模式,从而激活旅游全产业链。
当然,并非所有景区都适合“一刀切”式免费开放。毕竟,不同景区的收入构成、管理成本、配套成熟度等不尽相同。对于生态脆弱、需严格限流的自然保护区等,门票仍是必要的调控与管理手段。
思路一变天地宽。旅行图的是开心,增收贵在长久。跳出“紧盯门票”的局限,因地制宜做好“加减法”,真正把游客体验放在首位,让八方来客收获惊喜,地方文旅自然蒸蒸日上。(中国经济网 武晓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途乐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